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厂报情缘
发布时间:
字号
  跟厂报结缘还得从30年前的1994年说起。当时,我还在麦李西沟的老厂区原发动机分厂工作。那年下半年,厂里开展“质量大整顿”活动。作为分厂的一名普通员工,我积极参与并被浓厚、热烈的大整顿氛围所深深感染。想到不久前看到厂报上有来自各分厂、处室的消息,我就将分厂进行质量大整顿的情况整理了一篇300多字的稿件。写好后也不知怎么投送,打听到沟口工人俱乐部橱窗旁有厂报的稿箱后,我就利用休息到将稿件投了进去。投稿后,半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却是杳无音信,我心想着肯定是写得不好不被采用,也就没再关注。又过了半个月后,我正收拾下班,师兄兴冲冲的拿着一张报纸快步朝我而来并不停晃动,“卫军,上报了上报了...”我心里一怔,赶忙夺过他手里的厂报,快速翻看。当目光扫过二版右下角《简讯》栏目时,樊卫军一下子跃入我的眼帘。我按捺住扑通扑通的心跳,一遍又一遍阅读着姓名上方的“作品”,一中午都陷入到一种亢奋中。迟到的惊喜,平生第一次“作品”刊登在了油印的报纸上,虽然只是短短几十个字的“豆腐块”,却给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仔细阅读厂报的每一期每一篇文章,感到既新鲜又精彩。特别是一版企业新闻,二版生产经营方面的报道对我影响和启发很大。渐渐地,我留意并关注厂内外发生的重要事情,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浏览新闻报刊,借阅写作类书籍并收集一些有用的素材。不久后,厂报为配合质量大整顿工作深入推进进行了征文活动,凭着前期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和同行业先进企业报道的学习,我一气呵成,撰写了《为板起面孔抓质量叫好》一文,并很快发表在了厂报第二版征文专栏。这更加鼓舞了我写作的信心和热情,我也因此很快被吸收进分厂宣传通讯小组。繁忙而火热的生产线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从身边的好人好事开始,记录一位典型,报道一场大干。白天,我加紧工作,抽空了解、采访。晚上,我挑灯夜战,组织、整理稿件。踏实肯干的青工、带好头的班组长,优秀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还有厂级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陆陆续续通过我的笔登上了厂报。在为大家鼓劲加油的同时,我感到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我多看、多学、多练,在写作类型上从新闻通讯、评论拓展到了诗歌、散文,还自购照相机掌握了摄影技术。那几年,因投稿数量多、采用率高,我连续多次被厂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每年元旦前,都能收到编辑老师亲手书写的新年贺卡,让我既惊喜又感到特别温暖。
  2002年,我离开麦李西沟加入驻外销售队伍后,由于工作忙,一段时间很难有时间继续写稿,但只要有厂报寄到办事处,我就像千里之外见到久别的亲人,总是迫不及待的把它仔细“端详”一番。细细品读各类文章,不觉回想起自己激情创作的那些日子......。或许是对厂报的不舍,或许是对宣传工作的热爱,我又拿起笔,报道市场推广,宣传营销风采。凭借在生产一线当通讯员时练就的扎实写作能力,我还积极进行对外传播。结合工作撰写的《新国标为缓速器推广带来市场机遇》《陕汽重卡“蓝天行动”让天空更蓝》《陕汽重卡“龙行无忧”超级客户APP上线发布》等文章先后被《中国汽车报》《商用汽车》杂志及《中国卡车网》等行业主流媒体刊登。
  时光荏苒,转眼我跟厂报相识相伴整整30年了,30 年来,我见证了厂报几经改进,越办越精美,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蜕变,见证了陕汽在宣传思想和舆论阵地建设方面的蓬勃发展。30年来,虽然自己的工作几经变迁,但始终不曾割舍对厂报的那份情感。
  如今,瞥一眼鲜红的“陕西汽车报”刊头,仿佛如若初见,依然让我心动,让我振奋,给我自信和力量......
   销售公司 樊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