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一辆新能源车的创新与升级
发布时间:
字号
  加快布局新领域
  一辆新车能否受市场欢迎,不仅得益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加快布局新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这辆交付唐山的氢燃料重卡还配备了超宽驾驶室、驾驶员状态检测智能辅助系统等,让司机驾驶时更舒适轻松。”德创未来商用车研究所整车设计总监张淼向记者介绍。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德创未来自动驾驶事业部副总经理成雨说,“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我们及时调整思路、规划技术路线,目前已成功实现了自动驾驶商用车常态化运营。”今年6月,陕汽成功向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交付了5辆无人驾驶重卡,厂区运送钢坯无须司机就能完成。
  “去年,德创未来‘轻量化’业务重点创新项目成功落地了全国首辆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张淼说,“我们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历时2年,首次在重载卡车设计研发、工程制造及后效验证的全过程中贯通运用镁合金轻量化理念,落地产品轻量化指标在行业内领先。”
  得益于汽车产业布局新领域步伐加快,陕西省汽车零部件、消费等领域也“多点开花”。
  法士特、汉德车桥、西安康明斯等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技术革新,产能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
  2000年至2023年,全省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20.8%。其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消费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是2019年的14.3倍,占汽车类商品比重为32.6%。
   升级跃上“快车道”
  9月24日,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总装生产线上,无人搬运车在这里往来穿梭,车辆装配繁忙有序。
  “陕汽工厂的整车生产优势是我们在氢燃料汽车领域持续创新突破的底气。”张淼表示。
  如今,陕汽新能源重卡基地采用柔性智能重载AGV装配线、空中EMS全自动零部件输送线、智能化立体库等,生产线加入智能拧紧、集中加注等数字化生产装备,精度高、操作柔性好,平均4.8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
  除了升级生产线,还要升级研发模式。德创未来正加强同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秦创原平台资源,组建起“科学家+工程师”联合研发创新体,成为新能源整车产业链中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的枢纽,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活力和更多可能。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