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创未来推出的氢能源、纯电动商用车
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为契机,陕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助力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不断迈进。
产品开发全流程精准升级
推行IPD研发变革,创新研发管理模式。借鉴华为的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推行研发管理变革。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推进技术、研发和市场组建的“铁三角”机制,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性作用;统一立项管理归口,通过管理和业务分离、产品和技术分离,强化前端需求和规划研究、项目过程管理、生产准备融入工艺工程等举措,实现研发业务高效协同,目前已有4项重点项目开展试点;打通三类技术状态备案流程,发布《技术状态管理办法》,建立产品成熟度标准、流程,搭建应用模式;军品方面不断改进“五师系统”管理方法,研制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助力科研取得突破成果。
建立产品与技术决策机制,提升决策保障效率。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多维度、多领域论证,为集团重大产品和技术方向选择、项目立项、投资计划等开发项目制定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依据。截至目前对集团重大产品和技术事项共进行审议决策13项,通过12项,否决1项。
发挥科技创新动力引擎作用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公司核心技术清单并动态管理,以核心技术清单为牵引推进技术攻关,2024版核心技术清单覆盖产品技术、制造工艺、信息技术、产业化零部件等4个领域45项核心技术,高级专业人才牵头,围绕每项核心技术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开展攻关,聚焦核心技术清单中的产学研合作需求,寻求“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共6项,核心技术清单项目6项,占比100%。
研究布局多元化技术路线。实现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研究,重点围绕节油、轻量化、整车电控等展开攻关,围绕整车控制、燃料电池、整车热管理等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纯电动整车控制、AMT自主控制、轻量化结构件开发等3项技术实现商品化应用,助力公司打造节油品牌,持续提升新能源产品口碑。
科技成果商业化落地。紧盯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依托完善的商用车产品平台,强力推动新产品精准研发。围绕钢厂、煤运、港口、渣土等细分市场需求,推出纯电动换电车、纯电动/充换电一体车底盘、M3000E、X5000E大电量、镁合金挂车等产品,在西安成功举办陕汽新能源汽车推广会,有效突破新能源重卡市场。推出H6000自动驾驶牵引车、M3000S自动驾驶港牵车、L6000线控底盘环卫车、X6000线控底盘牵引车,实现在港口、园区、矿区、干线物流等细分场景的自动驾驶落地应用,技术得到充分验证,自主掌握线控底盘和全栈方案的核心技术,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在商用车限定场景应用及公开道路示范运营树立行业标杆,企业整车销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引入国内外20余家产业链领先企业,组建“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技术平台,聚焦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材料、核心部件个性化设计与制造等“卡脖子”技术,2023年共签约产学研项目4项,获得陕西省科协“创新创业大赛”“三新三
小”创新竞赛奖项 21项、发明专利申报104项。
打造科研成果孵化“新模式”,围绕商用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新要求,成功打造集研发创新、产业孵化、基金投资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德创未来,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捕捉市场开发机会,目前已完成轻量化换电牵引、燃电自卸车型等68款车型开发,形成纯电动、氢燃料双技术路线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全系列新能源智能商用车整车开发平台,攻克轻量化应用工艺,实现“轻、薄、柔”车用电磁兼容屏超材料的新材料应用落地,2023年发布概念车“曜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荣获“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奖。
技术管理部
本报记者 李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