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硬骨头”变身“小确幸”越野车装配线上的效率革命
发布时间:
字号
  在越野车装配厂,一台台崭新的电动自卸车正缓缓驶下生产线。半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400度双侧置电池车型的装配效率始终卡在瓶颈,面对复杂的电池框架分装、沉重的吊装难题和棘手的力矩检测问题,工人们一筹莫展……如今,通过工艺团队的巧手革新,这些“硬骨头”被逐一啃下,生产效率提升近40%。这场“效率革命”,源于一线员工的智慧与坚持。
  分装耗时长,安全风险高,检测难达标
  作为企业电动自卸车主销车型的400度双侧置电池车,电池框架结构复杂(需多层分装电池托盘、立柱、支架等7个部件),单侧分装耗时长达45分钟,总成搭装还需40分钟。更棘手的是单侧电池重达1.7吨,远超工位吊装设备承载极限,被迫调整至下游工位作业,导致水管、高压线装配拥堵;电池横梁与制动管线交错遮挡,螺栓力矩无法精准测量,只能通过“等效实验”勉强达标,埋下质量隐患。
  “每次分装都像在走钢丝,效率低不说,心里还悬着质量问题。”分装班的师傅回忆道。
   工艺创新+协同攻坚,让难题迎刃而解
  面对生产“拦路虎”,工艺团队联合一线班组展开头脑风暴,以“结构优化+流程再造”,解决生产瓶颈。将原本分装的7层结构整合为“一体式上层框架”,取消垫板焊接工序,单侧分装时间从45分钟锐减至30分钟;将分装总成从B14工位前移至A7+工位,避开吊装超重限制,使B线平均节拍从48分钟降至41分钟;通过工艺验证取消冗余螺栓打紧步骤,优化检测点位,彻底解决遮挡难题。
  “看着分装时间一秒秒缩短,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一样骄傲!”技术员冯安妮笑着说。
  效率跃升背后的“三重惊喜”
  这场工艺革新不仅啃下了“硬骨头”,更将单班分装产能从10辆提升至12辆,交付周期缩短15%;螺栓力矩100%达标,装配不良率下降60%,客户满意度直线上升;以冯安妮为代表的工艺团队与一线工人深度协作,培养出3名装配能手,形成“创新—实践—传承”的良性循环。
  改善,从身边点滴开始。从分装框架的“加减法”到工位布局的“微调整”,显著的成果印证了改善不在轰轰烈烈,而在脚踏实地。正如刘革新所说:“只要多想一步、多试一次,生产线上的‘老大难’也能变身‘小确幸’”!
  越野车装配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