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路径上,新能源车的设计生产使用是绕不开的一环。陕汽紧跟国家战略指向,在新能源大潮中陆续推出全系列电动商用车、甲醇车、氢燃料电池车等一系列新能源产品。2024年,陕汽氢能源产品捷报频传,多地运营项目落地,销量位居行业第一。在产品博得市场青睐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创新发力,也是品质至上的共进共赢。
举“氢”若重建章立制
新车型从一张蓝图到量产,车型试制和验证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汽车工程研究院,有一批平均从业十年以上的人在这些领域孜孜不倦、极致追求。
试制是新车型由“虚”到“实”的第一步,试制厂李鹏介绍:“氢燃料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燃气车、纯电车,产品结构有很大变化,但企业有完整的配套产业链和成熟的研发生产流程,试制工艺压力没有那么大,但由于氢气易燃易爆的特质,安全压力会更大一些。”
由于氢能应用相关装备、材料、标准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氢能运输、加注、使用等环节也都需要试验中心人员一点点自行摸索。燃料电池发动机、整车气管路气密性、气体置换及加氢等成为试制试验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安全要点,验证团队顶着“嘶嘶嘶...”的气流声,总结出《新能源车型(燃料电池)装调风险管控作业指导书》《新能源车型高压装调风险管控作业指导书》系列生产工艺流程及安全生产举措。李鹏说:“安全就是要守规范,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把车生产出来,更要建立起生产的规范和制度,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安全第一确凿无疑,但试制试验也关注效率和效益。为了安全,刚到厂的氢瓶充的是氮气,使用前要反复充氢排气。试验室氢气比较贵,负责验证测试的高级业务经理梅晓波和同事们就搞了个小课题,研究充氢多少兆帕,再放再充几次,能够让氢气纯度符合要求,最后形成规范,从研发生产源头形成立足制度的降本增效。
“氢”力打造 用户至上
“陕汽重卡皮实耐造是一直以来的业界口碑,我们希望能保证氢能源车辆和燃油重卡有一样的口碑”,梅晓波说:“车辆开发完成后,我们会在试验场开展高里程可靠性试验,从而最大程度检验车辆的性能、能耗、安全、可靠性等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只有达成预设指标,新车型才会投产并交付客户。”
陕汽氢燃料重卡有一辆已经跑了两年30万公里的“业界元老”,它不仅验证了氢燃料电池存在可持续运营盈利的场景,也是企业氢燃料车辆迭代升级的范本。
新车型的开发过程漫长,初始阶段的投付使用,不是服务的结束,而是服务的开始。梅晓波介绍:“新车型生产出来后,我们的验证测试是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先在厂子周边测试,然后是试验场的恶劣路况,最后是客户运营。我们和通汇物流长期合作,他们运输范围广、业务杂,啥工况都有,我们这边全程监控后台运行数据,有这一环,能最大程度确保客户运营状况良好。”
当前,在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东南角,投入数亿元的研发能力提升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这个梅晓波一提起来就滔滔不绝的项目包括整车验证中心、工艺实验室、产品分析中心三大部分,包括“三高”模拟、路况模拟、海拔模拟、动力匹配、振动耐久、NVH等多个模块,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
践行“四新”引领,陕汽紧扣科技发展和行业变革趋势,深化集团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瓶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陈念云 报道
李青 摄影